足坛汇

我们来自地下 图片故事 | 我们从地下四层来

常驻编辑 来源:
图片故事 | 我们从地下四层来

走在一抬头就能望见“中国尊”和“大裤衩”的CBD核心区,穿过熙熙攘攘衣着光鲜的体面人群,进入一座20年前由德国知名建筑公司设计高档写字楼。电梯下行,穿过一个废弃的夜总会和两层车库,出B3的电梯间左转,经过一辆落满灰尘的法拉利继续直行,看到一辆同样落满灰尘的宾利后右转,沿着蜿蜒的车道盘旋而下,来到了电梯无法直达的B4,左转拐进一条黑黢黢的通道,经过左手边的快递站和右手边的水站,通道的尽头是一扇金属门,门上画着双拳90度交叉的图案。如果是晚上6点-22点这个时段,走到距离金属门几米地方往往会听见“啪啪”击打手靶清脆的声音。在这扇金属门后面,是另一个世界——也许是北京最穷的拳馆和一群很有意思的家伙。

扇贝:“混蛋”们,欢迎回家!

2023年6月的一个傍晚,扇贝像往常一样第一个来到地下四层的拳馆,打开大门,清理场地,等待训练伙伴们的到来。

在扇贝的规划中,拳馆要开在交通便利、不扰民的地方,最主要的还得租金便宜。当这几个条件汇总在一起后,他意识到,市区内没有这么完美的商铺。他的搜索空间拓展到“地下空间”这个类别,在看了不下十个地下室之后,他选中了位于CBD地下四层的这间仓库,50平的使用面积,租金每月5000,“就算赔,也承受得起”。

2022年7月22日交了定金,隔天扇贝拍了一条视频,在空荡荡的地下室里他兴奋的一边设想一边比划着每个位置将会怎么布置,“自己有了一个擂台简直是童年的梦想”。 就在扇贝圆梦的这一天,几百米外的CBD高档酒店里,正进行着一场格斗赛事,扇贝希望地下四层走出来的拳手,会参加几个月后的下一站比赛。


扇贝生于1996年,自幼习武,中学时代拜了师傅。师傅是国家第一代散打运动员,也是传统武术的名家。

师承名门的扇贝曾经一心希望传统武术好,他为传统武术写过各种文章,甚至为了证明传统武术能打,还在网上和人约过架。回想起那个互联网兴起的初期,扇贝感叹那个时代的美好:大家在网上意见不同“吵”起来了,找个拳馆,约个裁判,实地碰一碰,立见高下。但网上骂归骂,线下打归打,都是点到为止。完事后大家还能一块去吃饭,非常友好。

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利益的急切追求让很多事情变得不可理喻,2018年有了一次和同门师长联合开馆的惨痛经历后,扇贝彻底的失望了,甚至一度不确信自己信仰的东西是真是假。


2023年6月,扇贝的女友唐唐(上图左)下班后和扇贝见面。唐唐上班的公司就在拳馆附近,她经常下班后穿过一个街区,进入CBD的地下四层,与大家一起训练。

从2020年开始,淡出传武圈子的扇贝成了一名兼职脱口秀演员,他笑称第一次上台是因为喝多了,试了一下。别说,效果还真行。从此,扇贝开启了脱口秀生涯。唐唐是他的观众,觉得他段子讲得好,观点也很深刻、犀利,两人因此相识、交往。在2022年夏天之前,扇贝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专场演出,并计划写更多的段子,尝试巡演,直到他连续经历了两次隔离。

隔离期间,扇贝看着隔壁小区进出的人群,只有一墙之隔,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重叠在一起,似乎大家会很自然的忘掉生活中曾经有过的东西,会觉得经历的就是合情合理,那一刻,扇贝觉得生活本身非常荒谬,以致他无法写出任何好笑的东西。“重开拳馆”的冲动又冒了出来,只有练拳,才是化解这种情绪最好的方式。


2023年6月,扇贝准备给会员上课。每周7天,每晚6-10点到馆里带会员训练成了一种新的日常。

在扇贝的记忆里,以前的北京是个“拳窝子”,而如今的时代,登上拳台的男人们梳着油头,女孩们辫着精致的辫子,人人都那么好看,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扇贝怀念那些在台上拼的鼻青脸肿,下了台坐一块喝酒侃山的“混蛋”们。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标签: 拳击 空手道 跆拳道 少言 扇贝 格斗